“十三五”期間,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取得長足進步,保持健康平穩發展,其中汽車零部件行業(ye) 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據統計,2019年,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ye) 全年主營業(ye) 務收入達到3.6萬(wan) 億(yi) 元。在汽車出口商品中,汽車零部件占有主導地位,萬(wan) 億(yi) 規模的汽車配件服務後市場正逐漸形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國際貿易流通受到一定阻礙,給國內(nei) 汽車供應鏈帶來一定風險,“後疫情時代”,汽車行業(ye) 正逐步擺脫疫情影響。今年1-8月,汽柴油車和新能源車整車製造實現營業(ye) 收入2.31萬(wan) 億(yi) 元,汽車零部件2.27萬(wan) 億(yi) 元,我國汽車整車與(yu) 零部件行業(ye) 的收入規模比例接近為(wei) 1:1,相較國際上汽車工業(ye) 強國1:1.7左右的整零比例,汽車零部件產(chan) 業(ye) 尚有較大增長空間。 中國工業(ye) 報從(cong) 10月21日召開的 “2020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hui) ”(原“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ye) 年會(hui) 暨高峰論壇”)上獲悉,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零部件產(chan) 業(ye) 是汽車產(chan) 業(ye) 鏈安全問題的核心。當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chan) 業(ye) 發展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突出表現為(wei) 大而不強、高端不足、低端過剩,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尚有諸多短板和斷點亟待彌補。 “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存發展的新生態尚未完全形成,需要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與(yu) 大力支持。”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羅軍(jun) 民呼籲。 大而不強 產(chan) 業(ye) 上下遊融合不足 近20年來,中國汽車市場一騎絕塵,成為(wei) 世界汽車業(ye) 發展的主動力,全球汽車市場占有率超過30%,成為(wei) 各大跨國企業(ye) 競爭(zheng) 的主戰場。與(yu) 此同時,中國本土汽車業(ye) 也在同台競爭(zheng) 中取得了長足進步。 據英國專(zhuan) 業(ye) 品牌評價(jia) 機構(Brand Finance)發布的全球最具價(jia) 值汽車品牌TOP100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汽車品牌無論在上榜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提升。 “遺憾的是,在全球汽車零部件最有價(jia) 值品牌Top 10中,僅(jin) 有一家中國企業(ye) 上榜,印證了我國汽車零部件產(chan) 業(ye) 大而不強的現實和急需迎頭趕上的方向。”羅軍(jun) 民分析。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e) 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亦表示,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大而不強、全而不優(you) 的問題相對比較突出,尤其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反映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所麵臨(lin) 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馬春生指出,汽車工業(ye) 存在一些短板弱項。比如操作係統、軟件供應鏈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核心傳(chuan) 感器等不少車軌跡芯片設計製造能力相對較薄弱。基礎能力還不強。汽車研發、生產(chan) 、測試的高端裝備仍存在瓶頸製約,基礎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方麵還有不少課要補。品牌力待提升。中國汽車企業(ye) 研發投入和跨國公司相比總體(ti) 上不足,品牌溢價(jia) 能力和綜合競爭(zheng) 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汽車零部件與(yu) 上下遊產(chan) 業(ye) 的融合不足,是導致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鏈問題的重要原因。 “汽車產(chan) 業(ye) 鏈的短板代表性的反映了我國製造業(ye) 的短板。長期以來,我國製造業(ye) 總體(ti) 水平在中低端徘徊,國家提出的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優(you) 化升級、製造業(ye) 向中高端水平邁進難以見到明顯的進步,特別是工業(ye) 專(zhuan) 用材料、工業(ye) 軟件和控製係統、專(zhuan) 用生產(chan) 設備和檢測係統等三個(ge) 關(guan) 鍵環節始終受製於(yu) 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花費數十萬(wan) 億(yi) 美元進口原材料、設備和技術,能用錢買(mai) 來的東(dong) 西都買(mai) 來了,買(mai) 不來的永遠也買(mai) 不來。這裏麵除技術發展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體(ti) 製僵化、部門壟斷、地區分割、行業(ye) 封閉。”中國機械工業(ye) 聯合會(hui) 執行副會(hui) 長陳斌分析。 在其看來,與(yu) 精確控製、精密製造、精準測量等方麵密切相關(guan) 的工業(ye) 材料、控製係統、專(zhuan) 用製造裝備等是汽車產(chan) 業(ye) 鏈上遊的主要短板。下遊整車市場方麵,不斷深化發展的合資品牌汽車和不斷發展壯大的自主品牌汽車使得當前零部件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更加激烈。其中,國內(nei) 整車合資企業(ye) 起步高,經過多年的深耕,市場規模大,技術優(you) 勢明顯,供應鏈體(ti) 係齊全,整零關(guan) 係穩定;而國內(nei) 自主品牌汽車起步較低,市場還在開拓中,技術優(you) 勢正在積累,供應鏈體(ti) 係正在完善,整零關(guan) 係仍在發展中。 “具體(ti) 看,一是工業(ye) 材料問題。我們(men) 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去開發創新,做出來的東(dong) 西形似神不似,可靠性、精確度、使用壽命都與(yu) 國外產(chan) 品差距較大,其主要原因是材料水平不高,機械製造和原材料製造部門融合發展不夠。二是工業(ye) 軟件問題。目前我國製造企業(ye) 的研發設計、加工控製、經營管理等軟件和係統大多依靠進口,其主要原因是機械和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不夠。三是專(zhuan) 用生產(chan) 設備和檢測係統問題,這也是我國製造業(ye) 很容易被忽視的短板和痛點。目前我國大部分製造企業(ye) 的關(guan) 鍵生產(chan) 設備和高端檢測設備都依賴進口,對產(chan) 業(ye) 安全造成嚴(yan) 重威脅。”陳斌表示。 陳斌建議,構建安全可控的汽車產(chan) 業(ye) 鏈,提升汽車產(chan) 業(ye) 鏈的競爭(zheng) 力,必須要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行業(ye) 壟斷、部門分割、各自為(wei) 政問題,著力推進跨行業(ye) 的融合發展。要打破行業(ye) 壁壘,推動多領域交叉融合;整零協同創新,構建安全可控的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強調需求牽引,加快國產(chan) 裝備推廣應用;加強政策引導,疏通產(chan) 業(ye) 鏈斷點和堵點。 高科技公司強勢入局 跨界融合成趨勢 近兩(liang) 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市場需求下滑,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進入到轉型升級的調整期,特別是今年初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給全球經濟和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了巨大衝(chong) 擊。有研究表明,今年全球汽車生產(chan) 量將縮減10%以上。 全球汽車市場萎縮的同時,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正火熱展開。國際上,各汽車強國無不政企合力,搶占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競爭(zheng) 製高點。歐、美、日對新能源汽車持續補貼,打造競爭(zheng) 優(you) 勢。全球汽車供應鏈進入區域重構。 而在國內(nei) 市場,以華為(wei) 、地平線等為(wei) 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強勢入局,有望重構汽車產(chan) 業(ye) 供應鏈。 羅軍(jun) 民分析,以華為(wei) 為(wei) 代表高科技巨頭已強勢進入汽車產(chan) 業(ye) 鏈;而以地平線為(wei) 代表的本土初創企業(ye) ,敢闖敢拚,也已成功開發出車規級自動駕駛AI芯片。 “華為(wei) 在前不久的北京車展上,推出了以Harmony車機與(yu) OS操作係統的智能座艙;以感知與(yu) 控製為(wei) 核心的自動駕駛解決(jue) 方案;以及機械部件與(yu) 功率部件、端雲(yun) 協同與(yu) 控製融合的多合一電驅動係統。地平線推出的征程2芯片已應用於(yu) 長安UNI-T量產(chan) 車型,達到L2+自動駕駛水平;征程3芯片也已搭載在奇瑞螞蟻車型,達到L3級自動駕駛水平。”羅軍(jun) 民說。 值得關(guan) 注的是,汽車供應鏈加速重構的同時,傳(chuan) 統零部件企業(ye) 正在經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為(wei) 艱難的轉型升級之痛。數據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ye) 90%以上為(wei) 中小企業(ye) ,其中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ye) 13700多家。伴隨汽車整車“新四化”的快速推進以及零部件出口量的減少,大部分傳(chuan) 統零部件企業(ye) 業(ye) 務萎縮,效益快速下滑。加上融資貴、融資難,有些企業(ye) 根本無力轉型升級,麵臨(lin) 集體(ti) 被淘汰的嚴(yan) 峻局麵。即使少數獲得資金支持的企業(ye) ,也麵臨(lin) 下一步投資方向不明確的窘境。例如,在排放後處理方麵,由於(yu) 國六b之後的技術和法規方向尚不清晰,企業(ye) 尚無法提前做出投資方向決(jue) 策,從(cong) 而導致在未來發展中無法掌握主動。 新興(xing) 科技公司同樣麵臨(lin) 資金困難的問題,急需政府出台戰略性支持措施。“美國資本市場為(wei) 創新創業(ye) 公司的發展提供了相當便利和持續不斷的直接融資支持,是美國科技創新的巨大動力之一,也是美國科技創新引領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方麵,我們(men) 應該加以學習(xi) 和借鑒。與(yu) 美國股市1萬(wan) 多家上市公司的規模相比,我國A股目前僅(jin) 3000多家,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可以大有作為(wei) 。我們(men) 也熱切期盼,國家將汽車‘新四化’核心技術自主發展的支持措施列入‘十四五’規劃。”羅軍(jun) 民建議。 “中國汽車發展方向從(cong) 傳(chuan) 統汽車切換到新能源汽車,再到智能汽車網聯汽車的同時,相應的零部件廠商團隊,應在機械、軟件比例控製上盡早布局,以便在未來的競爭(zheng) 中形成差異化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羅蘭(lan) 貝格全球高級合夥(huo) 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贇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