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蘊含著一個(ge) 地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
10月15日,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重要講話發表五周年之際,2019延安文化傳(chuan) 承博覽會(hui) (以下簡稱文傳(chuan) 會(hui) )在聖地延安拉開帷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傳(chuan) 承發展文化?文藝、文創、文旅領域的代表們(men) 相聚延安,探尋文化、科技、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之路。 10月14日,“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係列展——延安·初心”和“延安·延安——吳為(wei) 山雕塑作品邀請展”在延安魯藝舊址開展。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wei) 山帶著32件作品和中國美術館典藏臻品,以一場高水平的藝術盛宴奏響了文傳(chuan) 會(hui) 的序曲。 10月15日晚上,首屆中央音樂(le) 學院·延安“10·15”藝術節在延安大劇院開幕。由江蘇演藝集團出品的歌劇《周恩來》開幕首演,以歌劇的形式再現了“人民的好總理”重要的人生片段,令在場觀眾(zhong) 隨著周總理“大江歌罷掉頭東(dong) ”的壯誌心潮澎湃,被他一心為(wei) 民的拳拳之心感動得潸然淚下。“演出太精彩了!仿佛帶我們(men) 回到了那段難忘的歲月。”看完演出,特意從(cong) 廣州趕來參加文傳(chuan) 會(hui) 的王藝璿讚不絕口。 在隨後的幾天裏,內(nei) 蒙古民族歌舞劇《我的烏(wu) 蘭(lan) 牧騎》、蘭(lan) 州歌舞劇《大夢敦煌》、《中國十二生肖》3D音樂(le) 會(hui) 以及《圖蘭(lan) 朵》歌劇音樂(le) 會(hui) 等精彩演出還將依次亮相。中央音樂(le) 學院表演藝術中心三大樂(le) 團、內(nei) 蒙古民族歌舞劇團等國內(nei) 高水準的演出團體(ti) ,將聯袂獻上音樂(le) 黨(dang) 課、歌劇、音樂(le) 會(hui) 、大師課等一係列的精彩內(nei) 容。 “延安是中國文藝的根,是藝術教育的精神所在。”中央音樂(le) 學院院長俞峰說,“我們(men) 到延安就是希望不忘初心,建設新時代延安文化。” 盡管是第二次來延安,廣州紅色文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仵博儒卻感到無比親(qin) 切。這一切都源於(yu) “紅仔”。“紅仔”是仵博儒團隊在2014年根據紅軍(jun) 形象和紅軍(jun) 精神打造的文創IP,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形成動漫、玩具、遊戲、伴讀機器人等多種產(chan) 品。“我們(men) 的定位就是,以當代年輕人喜歡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xi) 慣,給予‘紅色文化’新的表現形式。”仵博儒說。 “紅仔”是紅軍(jun) 精神的化身。為(wei) 了豐(feng) 富“紅仔”IP的內(nei) 容,仵博儒和他的團隊創新形式,推出一係列衍生文創產(chan) 品——烏(wu) 蒙書(shu) 生、水寶、小號角。這些IP的靈感正是來自烏(wu) 蒙山、赤水河、號角這些經典的長征“意象”。 “文化不是冰冷的。我們(men) 做文創產(chan) 品,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文化與(yu) 時代的結合點,將文化與(yu) 日常生活相結合,打造出呼應時代的文創精品。”仵博儒說。 融合:打造持續繁榮的文旅產(chan) 業(ye) 10月16日,不少群眾(zhong) 聚集在廣州多阿科技公司展位的VR體(ti) 驗機前,準備體(ti) 驗火山噴發、太空遨遊等VR場景。“我們(men) 來參會(hui) ,一方麵是想推介我們(men) 的VR技術,另一方麵想跟相關(guan) 部門合作開發爬雪山、過草地、延安保衛戰等紅色VR場景。”廣州多阿科技公司展位現場負責人賴小玲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在400多家參展單位中,科技類企業(ye) 占1/3以上,其中包括騰訊、阿裏雲(yun) 、華為(wei) 等巨頭科技公司。展會(hui) 現場,騰訊公布了延安城市品牌計劃,以紅黃藍綠白5種顏色分別對應正能量、城市風物、青春、未來、複興(xing) 。城市文化的“重構”打開了新的認知視角,也將為(wei) 城市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直以來,如何盤活做強延安豐(feng) 富的紅色文化旅遊資源,推進全市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是延安城市發展的重大課題。如今,隨著新科技和新思路的不斷介入,延安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正逐步邁向新階段。 不同於(yu) 常見的文化博覽會(hui) ,這次的延安文化傳(chuan) 承博覽會(hui) (以下簡稱文傳(chuan) 會(hui) )在“泛觀博覽”之外,增加了傳(chuan) 承的內(nei) 容,試圖回答一個(ge) 問題:我們(men) 如何對待前人的文化,又將留給後人什麽(me) 樣的文化?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詞,從(cong) 誕生之初就蘊含著不斷變化的意味。上下五千年,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傳(chuan) 承,才有了今天中華文化的蔚為(wei) 大觀。 承上啟下,文化傳(chuan) 承是一個(ge) 大命題。人類之所以能看得更遠,就是因為(wei) 站在了無數前輩巨人的肩上。一代代人類智慧的積累,讓身處當下的我們(men) 得以不斷突破已知的世界,探索更加曠遠的天地。 陝西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幾千年來,我們(men) 在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傳(chuan) 承和創新,正是做到了“+”一點,再“+”一點。 文傳(chuan) 會(hui) 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 400餘(yu) 家參展單位中,不僅(jin) 有中央音樂(le) 學院、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這樣的文化單位,還有騰訊、華為(wei) 、阿裏巴巴等科技公司和攜程、陝西旅遊集團等文旅公司。不同領域、不同行業(ye) 、不同背景的單位雲(yun) 集於(yu) 此,不斷碰撞,探尋文化、旅遊、科技三者的最佳契合點,力圖讓文化產(chan) 業(ye) 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雙贏。 事實上,當前,無論是文旅單位還是科技公司,已經展現了十足的“混搭”天賦和“再造”效果。所以,我們(men) 看到,高大上的故宮可以賣口紅,“嚴(yan) 肅”的兵馬俑可以“賣萌”……也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推陳出新中,我們(men) 的文化因不斷注入新內(nei) 容而曆久彌新。 文化從(cong) 來不是老古董,也不是故紙堆。每一代“+”一點,文化之樹才會(hui) 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轉載:陝西日報
|